失温症的处理方法不包括 失温的表现及处理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失温症的处理方法不包括这个问题,失温的表现及处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如何救助一名轻度失温的患者

图片

失温如何自救互救

在户外活动过程中,预防失温症除了选择适当的御寒衣物外,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及自我保护措施很关键,在户外,对于失温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队友就是希望,无论救援现场状况有多复杂,你都要做到以下几步:,而作为救助人,掌握失温救援的方法,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脱离险境。

第一步:安全转移

在众多发生的野外环境下失温意外事故案例中,遇难者都是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引发失温。

当你的队友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失温症状,救援的第一步是将他转移到安全地带,而错误的做法是继续暴露在风雪之中,治疗失温要从止住体热的流失开始,将伤者移出吹风和湿冷的地方,不再暴露于寒冷的空气中。

错误做法:继续暴露——在队友出现失温症状时对其不管不顾,或者直接在垭口、山顶等暴露地带进行救援,风雪环境中的患者会加剧失温。

风是失温加剧的重要推手,在风寒效应的影响下,患者身体的热量会很快被冷风带走,加剧失温症状。

在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患者轻放平移,失温下的人体十分脆弱,安全转移到避风处是失温救援的第一步,接下来,第二步你要做的是尽可能阻止患者的体温流失,必要时搭建帐篷进行救援,正确做法:转移或扎营——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患者转移至避风处,躲在岩石等遮挡物后方,搬运患者时应非常小心,因为心肌组织在低温下很不稳定,外来刺激容易导致心室震颤。

第二步:冷面隔离

患者被安全转移到避风处后,冰冷的地面仍然会继续蚕食宝贵的热量,此时救援队第二步是将人体与地面隔绝开来,身体的热会在环境影响下,经过蒸发、辐射、对流及传导而降低。

错误做法:接触地面——如果让患者直接躺在地上,或者帐内没有铺设睡垫,地面会像一只贪婪的手,将患者仅存的热量一点点拽走。

传导是身体热量流失的途径之一,如果任由患者直接躺在湿冷地面,热量就会传导向地面,体温会进一步降低。

安全转移到避风处,用睡垫进行冷面隔离,失温救援的第三步是更换潮湿衣物,因为潮湿的衣物也会带走热量,因为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对于患者而言,热量会从身体流失到冰冷地面,睡垫的作用便是阻隔地面,减缓热量传导过程,正确做法:隔绝地面——在转移患者之时,救助人要迅速使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

第三步:干燥处理

患者出现失温症状时,可能在风雪中已经徒步很久,内层衣物已经被濡湿;外部雨雪也会打湿衣物,救助者要尽快帮助患者更换衣物,保持患者身体干燥,减少由于衣物潮湿带来的热量流失,人体穿着湿衣服比穿着干燥衣服的“失温”速度快25倍。

错误做法:身着湿衣——如果任由被雨雪打湿的衣服贴在患者身上,身体会一直处于一个潮湿的小环境中,衣物中的水分成为传热导体,同时水分的蒸发也会带走更多热量。

正确做法:更换干衣,进入睡袋——无论患者穿了多少层衣服,只要被浸湿,都应迅速将湿掉的衣服全部脱下,用织物擦干患者身体,换上干燥衣物,用睡袋或厚衣物将患者全身包裹,脱掉潮湿衣物,让患者钻进睡袋,安全转移,减轻风寒效应;冷面隔离,减缓热量传导;干燥处理,阻止热量流失,失温救援是一场和“热量”的赛跑,做到前三点,已经减缓了热量的散失,此时,如果患者还没有恢复,则需要通过第四步,给患者输入热量,让患者“慢慢回温”。

第四步:核心区域加温

当患者失温严重时,会意识模糊,肌肉也不再颤抖,这也说明患者身体已经失去为身体供热的能力,此时将其放入再厚的保暖物中也无济于事,只能针对核心部位进行外部加温,对四肢进行加温是错误的,注意,抢救患者不能突然加温。

严重失温的患者身体会进入一种自我保护状态,身体将温暖的血液集中在核心躯干,加热四肢会让冷血液加速回流到核心区,大量的冷血回流心脏会导致心率失调,首先,摩擦在患者有冻伤的情况下会造成二次伤害;其次,四肢温度升高会导致冷血回流冲击心脏,错误做法:搓手搓脚——一种常见的错误方法是搓手心脚心。

正确做法:核心区域加温——核心区域加温的方式可以是热水袋、发热贴,对患者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也可以一名身体温热的队友在睡袋中以体对体的方式直接温暖患者,可将热水袋包在手套或者袜子里,放在患者的腋窝、颈部和腹股沟处,这里的血管最接近身体表层,通过核心区域加温,患者的热量得到补充,与此同时,真正让患者身体恢复产热的方法是补充能量,让患者自己温暖自己。

第五步:能量注入

失温严重的患者能量已经消耗殆尽,所以需要通过进食来补充,让身体尽快恢复供暖能力,而身体产热的源泉便是能量,人之所以会失温,便是身体的产热敌不过流失,但是,饮酒并不能补充能量。

错误做法:饮酒——让失温患者饮酒,是常见的错误做法,喝酒的确会有一种“暖和”的假象,但是随后会加快热量流失,酒精本身并不能给人体提供多少热量,而且它会造成血管的扩张,加快血液循环,由此加速了身体热量的散失,扩张的血管也会加速冷血回流到核心区域,如果我们把失温患者身体的热量比作火堆,喝酒也许会让火看起来更旺,但也会更快地把柴烧完,而摄入流质食物,就好像不断地添加柴,火堆便能越烧越旺。

正确做法:补充流质热食——失温救援的根本是身体恢复产热,所以为患者喂食一些流质状常温的高热量食物,如浓糖水、热巧克力等,让失温患者获得产热需要的能量。

二、为什么青海失联男子的尸体是在积水潭发现的

为什么青海失联男子的尸体是在积水潭发现的。

河南小伙李凯洋单人骑行进入可可西里不幸遇难,青海玉树警方在无人区一处积水潭内发现了他的尸体,经现场勘察,排除他杀。

具体时间线是:7月6日,李凯洋开始失联;7月11日,不冻泉保护站工作人员报警;7月13日,他的遗体在无人区的一处积水潭内找到,从警方通报中可以看到,从李凯洋失联到找到他的遗体只用了短短的7天时间,并且警方的措辞是“发现一具尸体”,说明遗体较为完整,没有遭受野生动物的啃食和破坏,没有像之前失联的女大学生那样只剩下骨头。

那么,李凯洋的遗体为什么会出现在积水潭内呢?笔者有以下几个猜测。

第一,取水时不小心掉进水里了,如果他不会游泳的话,很容易溺亡,或者骑自行车翻进水里,这就要看看水里有没有他那辆自行车了。

这时如果他不会游泳,就会溺亡;如果他会游泳,也会因为长时间待在冰冷的水里,失去体温死亡,第二,遭遇狼群围攻,然后被赶到水里,并且狼群迟迟不肯离去。

第三,李凯洋有没有可能是自杀呢,没有,因为他的目标是环中国骑行,不太可能会自杀。

第四,李凯洋在和别人聊天时说很热,被热醒了,但是可可西里常年气温在4℃到零下10℃之间,最低能到零下40℃,他怎么会觉得热呢。

我以为这里到处都是青山绿水和满地的藏野驴呢,”此外,他和朋友还在网上讨论可可西里有没有服务区和食物等,李凯洋不幸遇难,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大,他曾说:“可可西里怎么啥都没有啊,从他和朋友的聊天记录可以看出,李凯洋对可可西里非常不熟悉,没有做足功课。

总结:

所以,出发前请做足功课,量力而行,切勿把冒险当成了冒失,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单人单骑进入,既没有后勤又远离国道的话,一旦出现状况,后果难以预料,可可西里是中国的四大无人区之一,这里环境极其恶劣,高寒低温缺氧,还有很多危险的食肉动物出没,年轻人有冒险精神和不畏艰难胆量,我很佩服,但是也要敬畏大自然,最后,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看完的朋友,如果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内容来源互联网上公开发布的信息,旨在用户提供信息查阅,并不代表本站及作者的任何观点或立场;网站内容可能存在不准确、已过时等情况,仅供参考!本站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将立即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