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侠义水浒传,以及古本水浒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如何看待《水浒传》中的江湖义气
《水浒传》里的江湖义气,是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目的的。
初晓儿联系宋江这个最是仗义疏财的“及时雨”、“呼保义”,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宋江与晁盖的江湖义气,是服从和服务与他们的政治目的的。宋江与晁盖,本来是一对义字当先的结义兄弟,晁盖夺取了梁中书的生辰纲,犯了国法,由此,宋江被阎婆惜敲诈,自己也成为了亡命江湖的杀人犯,宋江私下里给晁盖送信,让他逃跑。
按理说,宋江与晁盖应该是过命的交情,是生死兄弟。
但是,宋江上了梁山,一开始就炮制了所谓“受三卷天书,遇九天玄女”的鬼话,联合吴用步步紧逼,架空晁盖,上演了一曲夺取梁山泊最高权力的丑剧,晁盖成了宋江的眼中钉,肉中刺。
最后,宋江终于激晁盖攻打曾头市,置晁盖于死地。
正是因为所谓江湖义气,不文不武的宋江一上梁山就被晁盖推举,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假如没有那个江湖义气,晁盖难道就不能像宋江安排登州派孙立一样,让他只是在地煞星里占个位置。
其实就是那个“江湖义气”在作怪,导致晁盖一开始就看重宋江,并任凭宋江架空自己为所欲为,强龙不压地头蛇,宋江真的一上梁山就能压倒晁盖,如果说宋江上山时,带来的江州派人多势众,但也并不比鲁智深、杨志、武松为首的二龙山人马强多少。
可以看出,对于晁盖来说,他有企图倚重宋江壮大梁山泊实力,达到他“与大宋皇帝做个对头”的政治目的。
很明显,宋江对晁盖的江湖义气,无非是达到他夺取水泊梁山最高权力,“杀人放火受招安”,封妻荫子光耀门楣政治目的的工具罢了。
二、宋江与李逵的江湖义气,也是服从和服务于他的政治目的的。李逵是绝对听从“宋江哥哥”的,他说“俺的这颗头就是为宋江哥哥准备的,他啥时要便可以啥时砍了去,”宋江也把李逵当作他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他俩无疑是义气深重的。
也可以说是他的政治目的,对于李逵来说,啸聚梁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称分金银”,不恃强凌弱,不欺男霸女。
所以,李逵是反对宋江招安的,同时,当他得知宋江抢了刘太公的女儿,顿时怒气冲天,提着两把板斧冲上梁山,砍倒“替天行道”的杏黄旗,要杀宋江。
”达到了“光耀门楣”的政治目的,待有子嗣,朝廷录用,宋江为了保住他“忠肝盖地”的美名令誉,在自己喝了皇帝赐给他的毒酒后,赶忙召来李逵,骗他喝了毒酒,不惜以结义兄弟的生命,来换取皇帝对他的信任和褒奖,……赐钱十万贯、田三千亩,以赡其家,果然在他死后,皇帝不但追封了他自己,而且“上皇准宣宋江亲弟宋清,承袭宋江名爵。
三、李俊与宋江的江湖义气,是服从和服务与他的政治目的的。江州三霸之首混江龙李俊,野心勃勃,不满足于揭阳岭地痞恶霸地位,为了追随闻名江湖的“及时雨”宋公明,处心积虑在揭阳镇周边逡巡多日,终于在李立酒店里救下了宋江,与宋江结拜了生死兄弟。
他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所以,李俊虽然不是朝廷降将,不是朝廷官员,但他并不反对招安,横行一方的李俊,巴结上宋江,其政治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追求更高更实惠的社会地位。
江湖义气明显服从和服务于他的政治目的,当李俊发现朝廷对梁山泊人众的态度以后,立即与宋江分道扬镳,带同童威、童猛毅然决然离开了宋江,什么江湖义气,什么生死兄弟,立即丢弃一边,去追求他自身荣耀去了。
施耐庵说他后来到化外为王,成了暹罗国之主。
《水浒传》里的江湖义气,基本上都是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目的的,练习武功虽然有一定造诣,但也没到极高境界,只能投靠宋江,企图通过招安,被朝廷重用,从而达到做高官显宦的政治目的,吴用从追随晁盖,转而追随宋江,是因为在科举考试上功不成名不就。
阮小七与晁盖、刘唐等人的聚义,同样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水浒传》里,阮小七身穿方腊的衣冠,绝不是偶然的,作者借助这个细节描写,表明了阮小七“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叛逆精神,反映了下层人民推翻宋王朝腐朽黑暗统治的政治理想。
二、水浒传所谓的梁山好汉中究竟有几个是真正的侠义之士
只有一个鲁达,孙勇进老师写过一个,推荐这位孙老师,绝对是个板凳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好老师。
他的书漫谈水浒很好,对侠义观剖析得入木三分,不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之一",而只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是因为以在下的眼光来看,鲁智深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现代人认可的侠义精神的人,引用:花和尚鲁智深是一部《水浒》中最具光彩的好汉。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拿金庸、梁羽生笔下的武侠人物的行事作衡量标准,那么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鲁智深是唯一可以入选新派武侠小说的人物,再换一句话来说,就是:鲁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鲁智深(准确一点说那时还应叫鲁达)一出场便是"大踏步"地走来。
仅这"大踏步"三字,就已预显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
果然,从他的身影在水浒世界里出现以后,从打死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楼上一听到金氏父女的哭诉,便立即对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那厮便来,"被两人一把抱住好歹劝住后,又慷慨资助金氏父女,当晚回到住处,"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了",这种人间鬼蜮的龌龊行径在他那慷慨卤莽而又阔大的心地里无疑激起了如火的义愤(这种义愤在其他好汉身上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十分少见,他们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山东版的电视剧《武松》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便平空添加了武松目睹蒋门神凌虐民众的情节),终于,他愤然而往打死镇关西,从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壮剧;直到上了梁山,去少华山欲与史进等人会合时,一旦闻听史进被华州太守捉入狱,又立即不顾武松等劝阻,毅然孤身深入险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
这就是鲁智深,他所奋身干预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他切身相关,关涉到他个人利害,而他无不慷慨赴之,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难怪,金圣叹评鲁智深为一百单八将中上上人物,又道:“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增为人出力。
金氏这话说得真好,不过可看出其所受《史记》的影响。
又如台湾学者乐衡军先生在《梁山泊的缔造与幻灭》一文里说到了鲁智深,有一段话,饱含着感情,说道:鲁智深原来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他正义的赫怒,往往狙灭了罪恶(例如郑屠之死,瓦罐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们时感一己小利的局促(如李忠之卖药和送行)和丑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抢亲),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们对人性生出真纯的信赖(如对智真长老坦认过失,如和金翠莲可以相对久处而无避忌,如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浒赋给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荣,是鲁智深那种最充分的人心。
在渭州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远去,鲁智深寻思着坐守了两个时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后,他劝周通不要坏了刘太公养老送终、承继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罐寺,面对一群褴褛而自私可厌的老和尚,虽然饥肠如焚,但在听说他们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锅热粥,再不吃它,这对人类苦难情状真诚入微的体悟,是《水浒》中真正用感觉来写的句子,---------------------读彭德怀自述,疑心老总乃鲁达投胎,这些琐细的动作,像是一阵和煦的微风熨帖地吹拂过受苦者的灼痛,这种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样映照着鲁智深巨大身影,让我们看见他额上广慈的摺皱,总之,这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纯正侠者胸怀的好汉,如果水浒世界里少了鲁智深,那么它在品格上将是一大降低,是的,每当鲁智深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这话也说得真好,这一种救世的怜悯,原本是缔造梁山泊初始的动机,较之后来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义疏财”,鲁智深这种隐而不显的举动,才更触动了人心,还有一节,乐先生没有说明的是,花和尚虽疾恶如仇,却从无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也没有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个人行侠旅程里,从没见他的禅杖挥向无辜弱小,这在梁山众好汉中也属罕见,《水浒》其实己经把最珍惜的笔单独保留给鲁智深了,每当他"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
三、水浒传两个侠义的故事
比如武松醉打蒋门神,虽然写得精彩,但武松并非出于义气,而是因为报恩,算不得侠义,水浒传中精彩故事很多,但真正称得上侠义的却不多。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才算侠义,因为这两次出手,无论是金氏父女,还是林冲,鲁智深都不曾收受过他们的半点好处,反而因此受累:前者丢了提辖的官职,后者则终结了大相国寺的惬意生活。
四、《水浒传》真的是一部侠义好书吗
全书宣扬的是忠义精神,没有跳出忠君报国的圈套,我认为《水浒传》整体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讲侠义的书,宋江的终极追求还是忠君报国,忠字在前,其后才是义,而且是愚忠,自打上了梁山就一心想着招安。
《水浒传》可分两部分看,招安前的部分可以说是讲侠义的,梁山好汉在义字的感召下投靠梁山(当然也是杀人放火后实在没地方去了),梁山好汉都是快意恩仇,体现了侠的精神,又因为义字走到了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招安后几十回则完全是忠君爱国的故事,而且是完全没有原则的忠,哪怕是皇帝昏庸、奸臣当道都改变不了宋江的忠,最终梁山好汉在一次次的为国出征中几乎消耗殆尽,宋江也被高俅用毒酒害死,临死前宋江都不忘把李逵带上,怕李逵坏了他忠的名声。
所以我认为水浒讲的不是侠义,而是忠义。
侠义水浒传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本水浒、侠义水浒传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